發布時間:2019-02-23 瀏覽次數:
近幾年來,工匠精神突然被掀起,廣告隨處可見“匠心”。有不少業內人士見此,深情雀喜,言道:“匠心重現,復興可期。”
一直躲在幕后的匠人,突然被媒體搬上銀屏大肆宣傳,貌似熬制多年的汗水,終于滴進了眾人的視野,走向了一條康莊大道。咋一看,都是一幅大國工匠崛起的,欣欣向榮之勢。
但欣喜未過,諸惡已成。媒體對“工匠精神”的過分解讀,企業打著“匠心”的旗子四處開疆拓土,民眾對“工匠精神”的態度,瞬間從肅然起敬到“打入冷宮”,危機足見洶涌。談“匠心”的企業越來越多,為何反而遭到消費者的摒棄?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業內企業的作繭自縛。
經過近年的多番觀察發現,企業對“工匠精神”的認知與解讀,存在過度闡釋。其中主要體現在將工匠精神口號化、泛標簽化,一味強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,鮮有具體方案,缺乏對其背景、內涵和制度等方面的深入探討,大力炒作“匠心”“匠作”等概念,言必稱德、日等國工匠精神,忽視了對本土工匠精神的弘揚傳承。
“工匠”二字鋪天蓋地,上到國家戰略、城市名片,下到企業車間,而獨不見行業整體性產品質量的提升,“匠心”情懷宣揚有多火,“工匠精神”落地就有多艱難。落不了地的家居“匠心”情懷,消費者不會為其持續買單。讓“匠心”轉化為看得見的優良產品,成為切實提升企業利潤的生產力,目前還遭遇重重困難。
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?
李克強總理在說到“提升消費品品質”時,強調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那么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呢?搜索結果顯示,“工匠精神”即工匠對自己產品精雕細琢,用耐心、堅持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服務。專注做好一件事的態度,無疑是工匠精神最直觀的體現。“工匠精神”總與手工、匠人傳承、慢工出細活聯系在一起…… “工匠精神”就是對人力的無上崇拜嗎?我看未必。
政府工作報告言道,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產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增品種、提品質、創品牌。顯然,政府所指工匠精神的主體是“企業”,而其大語境則是:“中國制造”、生產流程的變革進化。換句話說,工匠精神不是讓大家都去做工匠,而是在工藝、技術、創新、生產和品質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強,在新時期的市場環境下,提升企業的競爭力,趕超國際差距。
近兩年,在互聯網+的風勢下,家居行業借著“全屋定制”“智能家居”“大家居”“新零售”等新潮概念,不管是新老企業一夜之間都如雨后春筍般瘋狂生長。沒有強大的“后援”支持,企業的迅猛發展,未必就是一件好事。而這個“后援”是指代什么呢?就是工藝和技術,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前面說的工匠精神。企業需要趕上市場風潮的變化,同樣也需要耐得住慢工出細活的考驗,但家居企業大多數,只做到了前面的“趕風潮”,卻忽略了后面的“守匠心”。工匠精神,需要切切實實的企業行動來堅守,而不是光練嘴巴功夫,縱然消費者一時身處云霧之中,但終有撥云見月的時候,屆時企業迎來的將是毀滅性的打擊。
企業利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技術上的懶惰,那么一旦離開“中國制造業大轉型”、“商業模式創新”、“供給側改革”語境的工匠精神,必然會走進“工匠”誤區。那么是否有新潮又兼具匠心的企業?有!蘋果、德國博朗就是當代工匠精神的主流代表,他們的共同點是在研究時精雕細琢、精益求精。這類型的產品或企業,中國也有,譬如微信和華為。
偏執與堅守
微信之父張小龍對產品的“貪嗔癡”已經成為了互聯網界的傳說,但如果我們回顧微信推出的初版本,便不能發現其“丑”,這么丑的初代界面能和工匠精神劃上等號嗎?我認為能。
互聯網產品講究以“快”占領入口,倘若張小龍按照固有認知的“工匠精神”,慢工出細活,十年磨一劍,估計現在微信已死。張小龍的工匠精神,體現在對“用戶體驗”的偏執,對“用戶需求”超預期挖掘。通過快速迭代、不斷更新,不厭其煩地更新優化產品。江湖上傳言,張小龍對于一個像素點是否要變化調整,一條分割線是否需要移動0.1毫米,都能不斷折騰,已經到了“令人發指”的地步,連美國互聯網界都承認微信用戶體驗,并不遜于他們。要不然,微信用戶數怎會從500萬跳到3億?要不然,鵝廠怎會驕傲宣稱領到一張移動互聯網的站票?“認真你就贏了”——這才是微信的工匠精神。
華為也是一家匠心型企業,不管是軍事化管理,還是大國的工匠精神在華為都體現的淋漓盡致。不僅讓國產手機走向國際,更讓中國匠心得以傳播。對于細節的精雕細琢,是華為“工匠”的細致追求,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更多次在其內部的郵件中,鼓勵員工學習日本工匠精神。由此足見其對工藝的偏執。
除去這些知名大企,民間也有很多接地氣的手工藝人。小編在搜集往年的工匠案例和現實工匠調研中發現,民間不知名但始終守匠心的手工藝人卻不在少數。例如萊陽市福晟沙發廠廠長隋東升,三十年來致力精工打磨好沙發。隋東升的家居工廠店不算大,但來到店里的客人都立刻被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沙發所吸引。隋東升說道:“我從16歲開始學木匠活,20歲萊陽沙發廠成立,我到沙發廠學習沙發制作,22歲到萊陽木材廠學習床上雕花技術,1989年開始,我有了自己的沙發工廠,開始了制作、售賣沙發的一條龍服務。”和沙發打了30年的交道,隋東升從一開始的生活所迫到成為興趣、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沙發的材質、樣式千變萬化,但唯一不變的就是他最開始成立福晟家居工廠店的初心,那就是“從選材,到制作,永遠做到最好”。不管是以何目的開始,但能以“匠心”堅守,都是一件極其不易之事。
縱觀當前社會的發展,互聯網的極速增長,側面也反應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直線上漲。在經濟全面上漲之后,那么引來的將會是消費者對居家產品的日益“苛刻”。這份“苛刻”只要體現在做工、性能、實用與否等綜合方面,所以未來的發展趨勢,一定是以“工匠精神”為主朝前發展。但這份工匠精神并不僅僅是靠企業的三兩句廣告語,或者是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戰術,應該切實落到產品的研發設計上,落實到管理的核心體系里,如此方能將“匠心”植入骨髓,成為企業真正的文化底蘊。
在中國,匠人偏愛以“傳幫帶”的形式收徒,靠著手藝的代代相傳,工匠精神得以延續。但自從邁進新時代以來,民間的手工藝人隨著年紀的增長,又沒有后起之秀的繼承,諸多手工藝開始失傳,這是一個行業的悲劇,更是一代人的損失,好工藝得不到傳承卻依舊大大咧咧地打著“工匠精神”的旗幟招搖,這便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哀。
大國崛起,工匠為先。企業崛起,工匠為先。所以不管是對一個國家還是一家企業而言,工匠精神都是其一生需要去堅守的陣地,容不得半分損失。